那些月入10万的人,不值得羡慕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19-12-27 16:08
是的,不是我酸。
因为我看到,多数人最爱问的赚钱话题无外乎是“做哪些可赚大钱”、“怎么能够月入X万”、“哪个行业工资高”。
这些看起来合乎情理的看法,恰恰是财富路上最容易踩去的雷区。
前两天,听说了同学公司一个程序员转行的事。
他写代码两年多,做得一直不太理想。今天一堆Bug,明天没解释对意愿,后天写接口都错误。他一直加班,在线的辅导课也没少看,但收效甚微。
转行到做哪些了呢?
游戏策划。
他在当时有必须准备的状况下迅速获得一个初级策划的offer,试用期3个月后,职位比明年的高了两级。
可谓如鱼得水。
朋友跟几个同事听说后很兴奋的,原本以为他是源于逃避而转行,没想到仿佛进入高速公路般地开挂了。
认真想想,这样的想法不在少数。
我现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前女友,事业单位的设计师H。34岁了,还是传统的“美工”水平,按照职业轨迹,将来几乎就在单位安心养老的画风。
转折点发生在副业上。
H与老乡合开了一家闽北餐馆,第二年继续开了第2家、第3家,每家生意却不错。开到第4家时,我们才明白他终于炒了上司,自己当起老婆了。
我们在他店里聚餐时, H连声说后悔——后悔没早转行。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当时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的“1万小时定律”,认为从普通人到世界级大师,1万小时的铸就是必备条件。
但我对这句话更深的感受是:
如果一件事你做了1万小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那么她大几率不合适你。
你想做的不是继续狠踩刹车,而是迅速踩刹车。
我从不否认坚持的作用,只是在我看来它真实的涵义在于,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持续积累。
但大多数人是如何的呢?
“一定是我不够努力”
“一定是我要点不合理”
“一定是我没找到好的平台”
……
拿着某位大V作为梦想范本,一边灌着带鸡血的鸡汤,一边抗争自己。
实际上,对自我认同不足导致对标错误,就好比要求一只狗非得像一只虾在水上游那样。
结果怎能随意如你所愿呢?
举个实例。我看过一些口语课,互动时学生总喜欢问:如何通过写作赚钱。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你想怎样写内容、如何投稿、如何使文章出彩。
听来没问题对吧?
可最大的难题在于,“写作赚钱”这件事放在许多人身上,是一件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的事。
你或许在一开始就跑偏了。
有位观众说,她听过一篇00后女孩靠写作月入10万的新闻,羡慕不未,于是报名上了写作变现课,乖乖按照导师要求听课、做日记、交作业,每天写500字左右。
半年内,她投稿了不下30个公众号,最终只勉强录用了1篇,还是它修改了好几遍后过稿的。
她没气馁,报了最贵的写作班。
结果仍然没有太多惊喜。
偶尔过稿,要不自己时常修改,要不索性老师帮助修改。写作能力的确有所提高,但退步缓慢,写作时异常苦闷丝毫感受不到乐趣。
你说这算“成功变现”吗?
确实“变*敏*感*词*,自个儿还非常觉得无聊,好像和“成功”也没多大关系。
我们首先能作的,不是赚钱的事,而是热衷的事。
所以你看到了么,那些常常问“做哪些更赚钱”的人,往往赚不了哪些钱。没让资源集中在长板上,付出再多时间,都只是是事倍功半。
巴菲特曾推荐过一本书,叫《击打的科学》,由中国知名拳击选手泰德·威廉斯所著。
书里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看法:
高击打率的技巧不是每个球却打,而是只打这些进入“甜蜜区”的球。不求全垒打,但求结果最优。
巴菲特对这点格外尊重,还让泰德的图片挂在办公室墙上。
他在纪录片中说道:
股票的确有一种倾向,让他们更快很经常地操作,太易流动。人们很多年来发明了这些过滤器来筛选股票。
而我明白自己的特点跟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上,完全即使圈子以外的事。定义你的游戏是怎么,有多大优势,非常重要。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相识多年,即便想获得微软的第一手内部传言,巴菲特也曾经投资过微软。
理由很简单,互联网行业在他意识圈以外,因此那怕有又好的机会,他也不出手。
其实,不少厉害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本身的“甜蜜区”。
福耀玻璃的*敏*感*词*曹德旺就曾声称:“到了2000年以后,我坚定信仰只作玻璃,什么却不做,再赚钱的东西、再大的销售我又不做,企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市场经济,你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合作分工日趋精细,分工是作你很善于的事,它才是你的立足点。
公司更加,人亦十分。
我有位HR朋友说,多数人的职业轨迹都是顺其自然,我读了哪些专业,就找相关的工作,然后就一条道走到黑。
甚至越是那里不灵,越是要花更多努力追上。
没让有限的心思用在放大自己特点上,偏偏跑到补各种难题,最后补成一个平庸的人。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叫“跳出舒适区”。可不少人在跳的过程中比较谨慎,导致失误较多,生生把“跳出”搞成“跳坑”。
为什么你们又认为年轻时能迅速试错?
就是为了将来少犯错。
每次犯错都是有风险的呀,越去后期,犯错的损失越昂贵。而他们很容易出现在你不认识的领域。
讲讲我身边2个真实的程序员职业轨迹吧。
A:毕业后做运维->系统研发->架构设计->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项目规划->业务合伙人,过程中自学了敏捷项目管理、ITIL、市场营销等知识。
B:开发1年后->转行做品牌->1年后再转回做开发->辞职给家里做生意->两年后又再次做程序员……
AB两人年龄却差不多,目前B的月薪大约只能A的零头。
对公司来说,一个人最值钱的地方,就是他更擅长的地方。
很多人某个些聪明,就以为自己每个点却很聪明,一会捯饬这个,一会兴趣那个,结局自然啥也不行,连平均水准却达不到。
再天才的人也只是几点比较聪明,不可能每个点却拿高分。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睿智。你已经回头看巴菲特所说的“能力圈”,或许会感受到表面的保守下,潜藏着高胜率的谎言。
跳出舒适区,你可以让她解释为:
不断把长板变得很长、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让累积转化成最大效益。
但千万别以为,草率地更换职业圈子是件最酷的事。
无论什么领域,写代码、家政服务、流水线工人、工地搬砖,都是同个道理。专业行业即便有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必然应该经常专注。
突破点应放在你的长板上,通过时间的复利作用,让她作为你坚固的支点。
所以,下次你又发现媒体说谁谁月入10万、20万之类的案例,大可不必过于羡慕。对她们来说,这是找到擅长的“甜蜜区”后顺带发生的事。
请耐心种你的树,你有你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