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起眼的市场,反而隐藏很赚钱的机会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19-11-22 16:112018年,是美国的“多事之秋”,许多行业陷入生死攸关的转折。
但是,经济前景不好时,恰恰是普通人崛起的独特机会。本文为你提供一种心态角度,希望还能帮助你在今后3年里把握更多的机遇。
在知乎上看见一个原因:有什么不起眼,但是很挣钱的行业?
排名第一的提问接近10000赞,作者@维小维在厦门中山路观察了一个生意很红火的店,这家店是卖烤牛肉的,长时间维持20人在排队,源源不断,走了一波又新来一波。
她看到这家店,平均1分钟可以卖出2份烤牛肉。也就是说,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2万。算上流量低的之后,2万打半折也是1万。这样一来,1个月销售额30万,一年300万,折合市值少说也是100-150万。
发现作者这段观察,我才明白,原来之前女友说他厦门的爷爷通过卖小吃,买了两套房的事,原来是比较现实的。
相比之下,对于经常生活在一线都市写字楼,长期上班的女性来说,每月到手的收入,就有点“相形见绌”了。
其实,分享这个故事,并不是所谓你们辞职去“卖烧烤”,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
如果,这件事的确给我们产生一个很有价值的反思——那些你瞧不上的行业,可能藏着最好的机会。
这些你瞧不上的行业
其实藏着最好的机会
先问你一个原因:你能从一根吸管中发现怎么机会?
据业内专家证实,一根吸管平均价格8厘钱,扣去各方收益,利润大概10%,折算到最后,每根吸管一般能赚0.0008元。
和以前很多的互联网品牌相比,这成本简直太薄了,几乎没人能够去做这些吃力不埋怨的事。
有一个人叫楼仲平,现在是上海市双童日用品*敏*感*词*的创立人。1993年,他步入日用品市场,一起初也是想赚点外快,和这些义乌小老婆一样,什么都卖,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杯子、锅碗瓢盆等等。
然后他看到锅碗瓢盆各种东东很多人卖了,赚不了几个钱。同时他捕捉到一个机会:吸管这个东西,天天有人用,但没想到几个工厂大批量制造,因为这东西生产出来很难受(现在还必须半人工制造),而且成本极低。
然后他决定开个厂家,专门制造吸管,因为对手不多,少数的几个为了不够专心,竞争力也有限,楼仲平的工厂立刻就做了出来,而且越做越大,如今终于年产7000多吨,产值近2万元。楼仲平从一个普通的义乌小商品老板,变成了名副原来的“吸管大王”。
顺利以后,记者问他曾经怎样看到做吸管的?
他没有说很多大致的缘由,只是从更高的角度上给了一个建议:“人一一生有无限其实,一切基于你思维的转化。”
这句话听上去很“虚”,但它的确是每个还在寻求机遇的人,需要深刻解释的。
遇到一个你们都瞧不上的市场时,也许你可以换个视角:这或许正是我绝好的机会?
真实聪明的人,眼里只是行业需求
而不在意行业或许光鲜闪亮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经认为:如果“得到APP”创业成功,他会选择去做“保姆学习”。
这些人猜测了,为什么呢?一个以前做高端知识品牌的常识分子,怎么二次创业跑去做阿姨学习?反差实在有点大。
描述其实是,他看见了大概人没想到的行业需求。听完罗振宇对这个市场的深入探讨后,我受到启发。
首先,这个领域行业需求大不大?肯定大。随着这种年经济水准的提高,中国兴起了长期的中产阶层。这类人群有多大人?据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统计,年龄在20几岁到40几岁,月总额在1-10万之间的人,在美国大约有2.5亿。
这类人有哪些因素?他们关心精神消费,愿意拿钱买时间,愿意为良好的服务付出溢价。所以,请阿姨作为这些家庭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刚需。
此外,这个市场的状况如何样?不知你或许还忘记前段时间,一位杭州保姆一把火烧了雇主的家?这件事出现后,很多家庭对保姆市场都丧失了自信。这是保姆市场的状况,值得尊重的保姆供不应求。
第三,有没有如此多的人能够当保姆?当然有。有很多底层人士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他们期待可以和中产阶层甚至上层人士融合,当然挣钱也不少,这就具备了社会分工的思维。
然后,罗振宇说,如果他去做阿姨学习,首先去找(刚毕业不久)的高中生,可能不是怎么好高中,但是她们受到高等教育。
这群人的道德素养、学习效率等方面都和传统保姆不一样。他举了个实例:先找1000个中产家庭,以及1500名高校生,组织3个月集中学习,通过心智测试、人格测试等形式把反社会人格的个别排除掉,接着教基本的做饭技能、沟通方法。
这种一来,保姆的素养高了,服务水准高了,值得尊重了,月薪自然就出来,一个月15000是完全没想法的,中国长期的家庭有这个意愿和消费意识。
接着罗振宇还给你们算了一笔账:1个月一万五,一年18万,1000人一年是1亿8,现在国内长期服务领域的水平都不太行,针对这个行业供给深耕下去,保守估计,如果上市,能做到几百亿到一千亿*敏*感*词*。
这些之后,我们竞争或许对方,是为了把心态放得太高,所以看不到散落在地上的机会。之所以会导致这个想法,很大问题源于,我们寻求机遇的方法错了。
随波逐流是始终抓不到机遇的,真正的懒惰人,他们在做选择的之后,标准绝对不是这个行业或许光鲜闪亮,而是“有没有行业需求”。
抓住机会的前提
是你的判断力和硬本事
中国著名指甲钳产品“非常小器”的创始人梁伯强,曾经和记者分享过一个有趣的经历:
曾经他选择投身指甲钳领域,是为了在翻看旧报纸时,不经意间发现朱镕基总理说的一句话,大概含义是:当时美国制造的东西普遍质量都差异,比如手指钳,用几天就剪不动了。
不同的人,听到这句话,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会把它当作一句调侃,而有人却从中发现了机会。梁伯强就是看见机会的哪个人。
同样的,楼仲平从无人问津的吸管中发现机会,罗振宇推荐从保姆学习领域切入,这些人无法从“垃圾堆”中丢失孩子,不是靠人品,也不是靠勤奋,而是靠判断力。
增加判断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型思路,还是我们最起初说的:当你遇到你们都瞧不上的市场时,能不能多想一步:这里面或许藏着绝好的机会?
如果,光有判定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硬本事。如果一个人只有看着机会,却没方法把握机遇,那有没有衡量力虽然没怎么差别。
前两年区块链产业就会爆火,平时打麻将、跳广场舞的大爷都开始买比特币等各类虚拟货币。
我有一个同学,觉得十年难得一遇的机遇来了。于是赶紧辞职,找了一份区块链项目的营销工作。
但是,工作3个月后,他害怕地看到,其实收获到的东西和之前没怎么两样。那些处于区块链产业后逐渐脱颖而出的人,要么之前就是资深媒体人,要么就是技术大牛。像他这么一穷二白进入一个新行业的人,最后就是炮灰。
但是,正如著名科幻电影家古龙所说:问题并不在有几成机会,而源于你是否抓住机遇。若是真的能完全抓住机会,一成机会也已足够。
最终,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要点:
第一,善于从他们瞧不上的市场中寻求机遇,这里其实有一片蓝海供你遨游。
第二,永远不要记得提高自己的素质,否则你所见到的一切机会,都不属于你。
作者:叶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