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皋东顾家谱手机应用程序记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2-08-27 08:29研发皋东顾家谱手机应用程序记
起意:那应该是2006年了,那一年年纪轻轻的我居然开始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命题过于宏大,但这个问题触发我去思考自己的祖先可以向上追溯到哪里。然后就开始想我们家族是不是有家谱。那年过年回家就开始到处打听,辗转四家居然被我找到了,本队就有一家有。借来详读了一下,再跟自己家里之前和尚做法事时写的祭文交叉比对,居然在老家谱中找到了自己的曾曾曾祖父,当时那个心情无以言表,现在想想应该有惊奇、激动。世界上居然有一本属于本家族的历史书,向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嗯,说一句我家的历史比清朝、比美国的历史都长,应该不算吹牛。但是可惜的是最后一次续修已经是1898年了,一百多年没修。那个时候我萌生了要修家谱的想法。因为在软件行业,一下想到的就是这是可以写一个软件来登记的,至少可以解决后续排版的问题。说干就干,数据库设计、系统设计,一通操作就开始搞起。然而这只是一个工具,修家谱不只是工具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需要人去采集家族成员信息。接着发现似乎很难找到对这个感兴趣的人,家谱软件的研发了暂时搁置了。
加速:时间很快来到了2016年,人老了十岁,要修谱的念头一直没断。这一年的上半年我又开始了家谱软件的研发,而外部环境相对06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了。针对这个情况,原来的设计都没有用了,新的设计需要全面拥抱手机,要能让大家在手机上进行协同操作。搞到下半年时基本的功能算是有了。也就在这时,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要么祖宗的安排?通过同学培凤认识了小兵,然后知道了永军和小兵发起了家族修谱倡议,并且组织了国庆期间开会商讨,知道了原来家族还是有很多人想续修家谱的。然后就开始拼命加速搞家谱程序了,测试、完善、购买域名和云服务器部署......,一通操作后总算赶上国庆前基本具备了可用的条件。
决择:其实时间到2016年时,关于修家谱的现有软件还是有好几款的。我大概从两个维度进行了归类,一个是国别,一个是是否互联网化移动化。国别角度分国内和国外,本来以为家谱只在中国才有,没想到国外也有,做的还蛮专业,但是这部分我没考虑,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家族成员涉及到人员信息,把这些信息登记到国外总感觉不是件好事;二是其必竟不是为中国人设计的,虽然其功能设计也比较好,但还是不能适应国情,比如其没有字、号等概念。是否互联网化移动化角度,对于*敏*感*词*只能一个人操作的软件直接过滤了,这部分其实有些排版部分功能做的还是不错的,不难看出老派的程序员做设计开发非常扎实,但是*敏*感*词*的不能协同,局限性太大;而剩下的就没几款了,做的实在不太行,试用几下都不太能用的下去,看操作界面要么华而不实,要么断断续续。这样的软件质量也让我联带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商业化运营一个家谱软件,大概率是要亏到关门的。原因有二:一是修谱是个低频业务,一个家族修完后,几十年内不大可能再修了,基本找不到一个高频消费场景,也就找不到好的营利点;二是软件行业人员薪酬平均比较高,如果养几个人持续优化开发,最小的团队也需要5个人,一个产品设计、一个研发人员、一个运维人员、一个运营人员,人员成本高的不敢想像。基于以上思考,那就自己开发吧。
优化:2016年国庆回去参加修谱会议时算是家谱软件的首发,那时的功能还是比较原始的,操作比较隐晦。会议现场演示时有个年龄较大的爷爷就问我,这个能显示个像树一样东西出来吗。果然需求来自于用户,当时立刻意识到这款软件面对的操作的人很多都年龄偏大。虽然从自己的角度看,功能能覆盖人员采集的场景,但明显需要优化、需要操作简单化。于是回来后开始加上人员树图,并把跟人相关的所有操作都设计到以图为基础,把原来可以人嵌套操作人的功能直接去除了,新的操作序列明显比原来要直观简单。紧接着临面另一个问题,需要把老家谱中原有的人都录入到家谱程序中,于是我开始了对四千多人的蚂蚁搬家式的长时间录入,在这个过程中被动做了无数的优化,每个手指的点击、滑动操作都要考虑能不能减少,人员信息的每一项如何排序才能减少我的操作。常常是录一会儿人员开始优化程序,有时为了避免操作时十几秒的核对,对一个细节的优化会导致一个组件的重新编写。就这样到优化到最后,录入一个人可以做到秒级。大概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哪个产品经理会如此高强度的深入使用自己设计的软件,这种优化完全是实用主义至上,很多按钮都是从实用角度做的大大的。后来又加上了文章输入、自动排版、帐务管理、家谱预定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大大小小的优化项有记录的就有600多条,版本发布了800余次,到目前还有100多条次要项未做完。
持续:开发一款手机应用程序是非常费钱的,不考虑公司运营的话成本主要有研发成本、运行成本,研发成本就是人力投入成本,这个成本如果要核算这几年下来半个人年的投入是肯定不止的,这还是在产品、研发、运维三个角色一肩挑的情况下。但必竟是自家家族,修家谱是自己的心愿,愿意付出。另一块成本就是运行成本,现在的互联网产品都是需要服务端的,要有数据库、要有运行服务器,这些成本是长年累月一直持续的,看得见的至少还要持续几十年。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能不能让多个家族分担分担,所以在优化过程中增加了多租户的能力,实现了让多个家族相互不干扰的使用本家谱应用程序。
心愿:我族的修谱工作已经处于进行中了,很高兴我写的程序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使用,祝愿我们的修谱工作早日完工,也祝愿那些正在修谱或准备修谱的家族进展顺利。历来一个家族修家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