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笔记打造你的知识管理系统?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2-05-29 23:32

  怎样用笔记打造你的知识管理系统?

  

  以下分享,针对想要通过笔记方式来有效管理自己知识体系的人。如果你有下面的习惯,那么这个文章很适合你:

  汇报问题时候经常思维混乱,没有条理。不知道自己整的材料怎么合理排列输出;

  看到别人写的文章获得了各种点赞,自己也想试试,结果脑袋中空空如也,绞尽脑汁就写出来一句: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和客户聊天,对方侃侃而谈,自己在旁边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客户在讲啥,一点也接不上话的人(使劲反思一下:自己下次应该怎么做功课?);

  ...

  诸如此类,大多是因为没有建立很好的知识体系架构,导致脑汁中的信息都是一些零散杂乱的信息片段。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整实用的知识体系,就是今天我打算要分享给你们的:

  怎样用笔记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Let‘s GO!

  1笔记的终极目的,以及怎么收集信息?

  笔记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笔记的终极目的是把我们所学,所思,所悟的内容,放置在一个笔记系统中。减轻你大脑的负担。并且能够体系化,脉络化。

  有用笔记系统的形成过程

  1、信息的凌乱存放

  2、有意识的做分类整理

  3、去伪存精,和自己的体验心得实际生活过挂钩

  也就是说,信息笔记体系的构建,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忽视每一阶段的工作。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之前的行动。始终相信,之所以当时这么做,一定是有一定的实际需求在的。

  哪怕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知识片段不错,先当做收藏夹,收藏起来,后面再来学习。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至少已经证明你已经在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道路上开始行动了。

  我理解知识体系的搭建,知识笔记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做加法开始,做到减法结束的完整过程。我们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伯凡日知录》的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

  "收藏即冷藏,且都是一堆与自己无关,经不起审计的知识和信息,真正靠谱的“知识净资产”越来越少"

  这就说明,我们最后的知识体系,对自己最有帮助的那部分,一定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最实用最精华的部分。

  这里需要我们付出不小的精力来做整合。这也是能不能形成你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那么信息的收集原则是什么?原则1、有意识的收集零碎的信息

  来源于乔布斯:你收集的有用的零碎信息,就像是散落的各个珍珠。总有一天,你会把它们串成一串珍贵的珍珠项链。

  信息收集的实质是帮助你养成思考和收集的习惯

  原则2、主题类的集中收集

  小结两个收集原则结合起来,很像是一把击打物体的锤子。锤头用来集中力量,收集/解决某一个主题类的问题,然后获取到可输出成果。锤柄平衡力量,用于收集日常的有用信息,积累自己的素材库。两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就能逐步的建立自己的高效素材库。

  2 信息怎么分类?笔记怎么有逻辑的构建?

  收集到的信息,要落点到自己的笔记系统中,如何分类,实现高效检索?其中一个误区就是,先不管用到用不到,有没有信息可以去存储,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建立N多目录,就像下面这样:

  

  是不是看着都眼花缭乱?因此,上来就精细化划分目录,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思路。那么怎么划分目录,更加高效实用?给你几个原则

  原则1、多检索少分类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大脑短期记忆能力,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一般也就能记忆到7个组块(chunk)。多了之后就会产生记忆混乱。这也是我们列出很多目录之后头脑一片浆糊的原因所在。这里推荐采用4*5原则进行分类。其中的4代表一级目录用4个大的组块,5代表每个组块下最大的分层5层。这样搭配起来一共是20个目录,足够一般人使用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原理定理,也基本都是按照4-5层来进行罗列的。比如说邓巴数字,把人类个体能接触的最大人群数放在了180人,并且按照从近到远方式划分了4层;比如说中国士大夫的行动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划分了4层;比如说我们演讲写作中常用的金字塔原理,就强调一个“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这样的一个输出逻辑次序。下面这张图,展示了营销学中的规律:影响用户体验的5大层次,也是按照4-5层划分的。

  

  图例:影响用户体验的5个层次

  好了,那么放在建立自己的笔记中,什么样的分层算是好的?下面这个就值得推荐一下:

  

  分层的原则展示

  笔记的构建逻辑笔记除了分类,内在也应该有一个构建的逻辑。

  原则1、GTD原则构建逻辑GTD(getting things done)理念,就提出了一种处理逻辑,按照把事情分出轻重缓急,处理先后顺序等建立了一套逻辑结构。这样能让你的工作真正形成一条“信息流”,感觉很顺畅。一个信息从输入到笔记本,到最终输出,建议按照下面的逻辑结构来进行:

  

  图例:GTD原则中推荐的信息处理逻辑

  所以,你的笔记本目录构建逻辑也建议按照这种处理逻辑来进行。推荐为7步法。收集箱将来可能下一步行动项目任务等待归档垃圾箱

  如果感觉比较繁琐,可以用下面的简化版收集箱(收集)执行项目(处理)待执行项目(处理)归档资料(回顾)这个分类构建,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顺序,把你的信息做了很好的归档。是不是看着很有条理?

  最后,分享一个吴伯凡老师的知识分类目录。他按照把零碎知识整合做知识创造的完整流程,把目录分成了5大部分:收集箱,收集各种有用的零碎信息;知识卡片,将收集箱中的信息按照知识点做初步的知识整理;文章,将相关的知识卡片做进一步的整合,形成一个个的专题文章;项目,当文章积累到一定程度,按照项目方式整合,就是一个个的专题知识报告;归档,项目发布之后进入到归档栏目中

  同时,划分好的笔记逻辑,可以完美的实现知识创造的流程,如下图。完善高效的写作系统就是这么打造出来的。它有什么用?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没有一套完善的流水线作业系统,靠着每天坐在书桌旁生憋文章,大概率是要“出师未捷身先死”的。

  

  图例:从笔记构建逻辑梳理出一套完善高效的写作创作流程

  3信息的标签怎么打?怎么编码?

  有了目录,为什么还需要标签?你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当你的资料具有多重属性的时候,你又应该怎么来合理的安排它的归属?或者快速的检索到它?比如说《穷查理宝典》(作者:查理芒格),这本书既有经济学原理,又有自我成长类的思维模型,还有作者本人的成长自传经历。要对它进行合理的归置,就可以采用多重标签的方式来进行。

  打标签,一般需要满足MECE原则。

  什么是MECE原则?这是芭芭拉明托(原麦肯锡公司首席咨询顾问,《金字塔原理》书籍的作者)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提及的一个原则。核心要点是拆:穷尽分类,相互独立不重复漏:每个分类完全穷尽,没有遗漏拆:可以归总为穷尽分类,并且每个分类之间没有重合的内容。如果有重合的内容,就要考虑将这部分归总到其中的一个分类当中去。

  漏:可以归总为每个拆分的分类都完全穷尽了,并且没有任何遗漏。怎么确保完全没有遗漏?可以采用 5W1H的思维模型来问问一下自己。W:when,在什么时间;W:where,在哪里发生;W:what,发生了什么?W:who,发生事件的主体是谁?W:why,为什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H:how,怎么发生的?如果是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例:《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一个核心原则就是MECE原则

  标签的编码系统说完分类,我们来聊一聊标签的编码系统。制定标签的分类是为了让有多重属性的信息可以快速的归档,方便我们查找。那么对标签进行编码的意义又何在?很简单,规范的编码可以让你的标签具有层次感和系统感。让你对你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架构。举个例子吧。就比如说你要去建造一座大楼,各种必需的材料应该就算是你的标签,那按照层级进行标签的排列,就很容易让我们构建出一个大楼的整体样式。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么编码系统如何制定比较合适?按照我的经验,推荐用数字排序分类+三级分类的方式进行。什么意思呢?

  1、数字排序分类就是说你的分类,按照大的方向,用顺序的数字来代替,比如说100代表阅读;101代表写作;102代表个人管理工具;103代表投资管理….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好记。当然,这里的排序数量依然满足4*5法则,尽量一级目录不要多。太多了你也记不住!

  2、三级分类三级分类是指同一个大的分类底下,最大支持三个次级分类。比如说,对于100阅读,那么就可以再次分为100-阅读-方法100-阅读-工具100-阅读-读书笔记100-阅读-书单…200-生活-感悟200-生活-感动…300-工作-方法论300-工作-职场法则..同样的,最大就3级,多了你也记不住。总的原则就是大致分类,简单好记。经过编码之后的标签,已经具有了立体感和层次感,我们就可以按照之前的构建逻辑,把对应的边边角角的材料,来进行打标签啦。就像是一砖一瓦,放对了地方,开始一点一点的构建你的知识大厦吧!

  4 笔记库怎么高效检索?

  标签和内容分类都有了,写作体系也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的问题就是:我怎么能够快速高效的从我的笔记中定位到我想要找的内容?嗯,真是个好问题。

  首先,我们建立笔记库的目标是了流程化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写作系统是它的副产品和输出项),同样的,整理笔记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方便检索调用;学习是用来压缩信息,提取到关键词和你的生活阅历发生联系。一次提取,就能激活你大脑的神经元,促使你的神经元连接。关键词就是一个观点。导入观点,向远方投射一条笔记只提取一个关键词

  可以供参考的几个小技巧:技巧1、人物+关键词技巧2、故事+关键词技巧3、时间+关键词如果要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检索,可以试一下:标签+标题+关键词方式来进行。这就要求你的标签需要按照前面所分享的,建立一套编码结构的标签体系。同时标题尽可能的带上人物-故事-时间等三要素。这样就可以实现快速检索的效果。能无形中提升很多倍的学习效率。

  5 怎么利用笔记实现主题知识的快速突破?

  经过上面的几步,你的笔记系统应该已经构建起来了。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构建笔记系统仅仅是为了让你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方法论。而知识体系我们也知道,是由一个个的知识主题或者叫学科方向所共同构建的。如果你的笔记系统散而漫,虽然长期坚持下去也能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厦。但是效率和成果上,就没有一个个主题的方式去重点突破的好。

  故去的台湾名士李敖先生曾经说:“单独看一本书,是不了解这本书的。只有看了一堆书,才能了解这本书。”

  我要说:“构建知识体系从一个个主题方向去突破,然后按照项目方式去运作,要比全线开火好的多。”

  因此,要快速构建的知识体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笔记系统的帮助下做主题阅读式的学习。

  怎么进行?1、收集相关主题的相关资料比如说,你要学习怎么快速阅读这个主题,那么就可以先去通过各种方式来找到大量的学习素材。我经常用的几个学习资源来源:付费课程;业界牛人大佬的推荐和帮助;主题相关的书单和书籍;B站等知识网站的相关主题视频(当然按照热度,时间,好评度等指标要进行下筛选,全都下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检索收集的学习资源,需要满足几个原则:首先就是精品。脑子中要有一个投入产出比的小算盘,与其收集了一堆主题密度很低的素材来泛泛学习,不如精挑细选一些关于主题的精品资源。其次就是先免费后付费,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我心疼那点钱,而是因为现如今我们面对的学习资源实在是太多,你要做的是建立筛选的标准,而不是上来就买买买。只有那些确实是精品又无法免费得到的资源,别犹豫,果断付费吧。总的原则是多快好省。

  2、主题建立笔记本就这一个专题,按照前面分享的笔记建立逻辑和分类,标签等原则,建立专属的笔记本。然后按照流程运转起来(收件箱-知识卡片-文章-项目-归档)。

  3、学习计划有了笔记本和素材,最好能订立一个学习计划。然后按部就班的去执行。剩下的都交给时间。

  4、输出你的认知输出的你的认知作品。能就某一个主题输出自己的认知作品,是对你阶段聚焦这个主题的总考。怎么才能证明你对某个主题已经学习可以了?认知作品就可以。它代表了你这个人,愿意在某一个领域上投入时间,沉下心来学习提升,并且还愿意就学习成果做出分享。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并且通过获取别人对你学习成果的反馈,还能倒逼你反过来检验自己学习成果是否真的达标。就比如说,你发布的作品有没有人点赞?有没有人质疑或者吐槽?不管反馈好坏,都对你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着良好的帮助。至于认知作品的形式,我认为这个不限的,大到一本书(得到何帆老师不就是每年做一个主题调查,然后出一本书吗),小到一个专题的感悟书评,都是可以的。然后发到网上,接受大家对你的反馈吧!(我个人是采用公众号的方式,在其中不定期的发布自己的主题文章)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这次分享:我们生长在一个大的时代,时间滚滚向前不可逆转。这场时间洪流中,记笔记这个事儿我每天都雷打不动的去做,越做越觉得它的价值非凡。修行的旅行没有那么苦,你只需要跟我一样,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抓手,建立一个仓库,穿起一根针线。然后不断的去用时间和行动耕耘,最终把自己活成一个资源。

  共勉。

  关于书单侠

  始终坚信,成长路上,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懂你的梦 想,破你的难题。每天十分钟,成长一辈子~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看完一本书,一套教程,写篇干货读书笔记输出,定期输出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作者。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官方客服QQ群

微信人工客服

QQ人工客服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