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原创工具知乎( 知乎手机客户端尺寸RAM小米2AAndroid4.2.1(组图))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2-04-05 03:14

  伪原创工具知乎(

知乎手机客户端尺寸RAM小米2AAndroid4.2.1(组图))

  

  体验环境:

  体验时间:2014年8月20日

  APP版本号:1.9.7

  体验者:吴坤

  电话信息:

  手机型号

  电话系统

  MIUI系统

  主屏幕尺寸

  内存

  小米2A

  安卓4.2.1

  MIUI V5.0

  4.5 英寸

  1GB

  一。软件说明

  知乎简介

  知乎客户端是一个真正的在线问答社区,各界精英在这里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社区氛围友好、理性、严肃。

  为安卓用户量身定制的功能设计:

  - 集阅读、搜索、问答于一体,功能齐全

  - 超越浏览器访问知乎的速度,节省流量

  – 符合Android4.0设计规范,操作简单

  - 您可以及时收到私信、新答案和评论的推送通知

  - 支持系统层共享,可以到达手机中的任何应用

  - 可随时点击进入搜索,实时生成搜索结果

  - “随机观看”发现惊喜内容,总有你不明白的事情

  - 更舒适的“采集”,轻松实现“稍后阅读”

  2014年6月,知乎完成了2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自 2010 年推出以来,知乎 也在发生变化。它原本是互联网专业人士、IT专业人士和产品经理的聚集地。知乎今年5月公布的消息是注册用户超过600万,在15万个不同的话题下产生、归属和分发共计200万次讨论,涵盖互联网、自然科学、社会、教育和法律。、医学、文化与生活

  二。需求分析

  知乎手机客户端在手机上打字比在电脑上更不方便,主要承载浏览、阅读和少量提问等功能。具体需求分析如下:

  业余时间,作为打发时间、增长知识的工具,搜索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习阅读之前采集的问答,关注答主其他问题的答案被用户“关注”的人,以及一些困惑问题的专栏 提出问题并参与对某些问题的评论讨论

  三。产品分析

  4.1功能分析

  4.1.首页

  “铃铛”按钮对应提醒功能,点击进入右侧界面。

  整体来看,这部分的按钮并没有涵盖“提醒”功能,比较齐全。

  可完善的功能如下:

  4.1.1 右侧的消息界面只能通过手机的返回键退出,在左侧添加箭头后可以添加点击返回的交互功能改善用户体验的“消息”一词;

  4.1.2 点击私信图标弹出的界面如左侧截图所示。

  光标闪烁时自动弹出的默认输入法的默认设计很用心,但并没有给出私信可能的用户列表。用户需要输入私信用户的昵称才能完成。此外,在输入用户姓氏时(如右图中的“张”),根据关注人数和回答问题数统计得出下方出现的潜在用户。这里的设置是有争议的。

  改进建议:

  4.1.3 点击私信按钮,搜索下方会出现潜在私信用户列表。该列表按照在主提醒界面评论和回复的用户以及之前私信的用户按时间顺序排列。

  4.1.4 在输入“姓氏”或名字的前几位时出现的潜在直接消息用户也被建议1中的用户列表搜索

  4.2 [发现] 函数

  热门推荐 热门采集 本月热榜 今日热榜

  几个盘子。

  热门合集问答对应的二级界面,需要用户选择一些排序好的合集主题,才能看到更多的问答。

  

  

  4.3【关注】功能

  子关注问题关注采集关注主题关注专栏

  几个盘子

  

  

  4.3.1分析:

  改进方向:

  4.3.2 将“关注栏目”替换为“关注的人”,并根据用户的点赞、评论等进行排序。

  4.3.3 开专栏的可以在头像右侧给

  【他的相册】选项,引导用户使用习惯

  4.4【采集】功能

  如左第一张图,【采集界面】

  呈现用户之前对采集行为的操作

  

  4.4.1分析:

  [采集夹]没有编辑功能。如果要创建或重命名采集夹,只能进入采集夹,点击具体采集问答,然后点击下方采集选项,进入采集编辑区。已建立采集夹的重命名、删除等功能

  改进建议:

  4.4.2 在左侧第二张图片界面的分享选项左侧添加编辑图标,可以进入下一个子页面编辑问答,新建采集夹,删除文件夹,将问题移动到不同的文件夹等。

  4.4.3 在【发现】部分的“热门采集”和【关注】部分的“关注采集”中,考虑移到左图的上方区域,并在【关注】【发现】中替换为“热门受访者”和“关注的人”,从而强调社区中“人”的概念,具有更多的社区属性。

  4.5搜索、草稿功能

  【搜索】功能是近期知乎版本中不断优化的功能。它可以搜索问题、主题和人员。

  和实时搜索

  [草稿] 用户未发布答案的功能,以便可以再次编辑和发布

  

  

  4.5.1分析:

  【草稿】功能的处理简单方便,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提醒”模块左侧的编辑功能,方便用户编辑和移动草稿;

  4.5.2 分析:

  【搜索】关键词功能中抓拍后,问题提醒的准确性需要后台大数据不断优化。目前的界面简洁,功能齐全,不需要一直添加。

  4.6设置功能

  【设置】功能

  4.6.1分析:

  无图模式是最近几次更新引入的新功能,堪称亮点

  4.6.2 分析:

  根据官方更新日志,最新版知乎设置新增“字体”和“夜间模式”功能选项,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更多需求

  

  

  4.6.3 分析:

  每个新增功能看似满足了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但仍需从后台数据分析新增功能带来的 PV 提升,以及这些功能是否是大多数用户的伪需求。

  4.7 问题函数

  4.7.1 与左图中的问题描述界面相比,问题回答界面多了一个搜索图标。它反映了设计师的意图。对于用户来说,在问题界面有搜索其他相关或不相关问题的需求,但点击进入答案页面后,需求主要是返回查看更多答案;

  4.7.2 标签栏的标签是发帖人最初填写的,标签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添加的;在发布问题的一个月内,朋友可以将主题添加到标签中;问题发布超过一个月后,无法添加或删除标签,如右图所示

  

  4.7.3 改进建议:

  对于提问者的标签,建议提问者只能自己修改。其他朋友可以添加新标签,但不能在提问者发帖时删除标签。毕竟提问者是原创 更准确地知道问题的人。

  4.8 应答函数

  4.8.1 分享功能很强大。如左图所示,您可以将答案发送给朋友、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发送电子邮件等。

  具体功能包括:

  发送给微信好友

  分享给大家

  保存到有道云笔记(以上三个为一级)

  添加到 Evernote(请参阅下面的“查看全部”)

  发送到朋友圈、微博、QQ好友、网易邮箱等手机安装的应用以及手机系统内置的应用,如快盘、闪电互传等My Xiaomi V赠送的应用5.0

  

  

  4.8.2 分析:

  方便用户进行包容性设计和分享,当用户使用过某个分享方式时,下次用户进行分享操作时,该分享方式会出现在查看全部下方的首位;

  4.8.3 改进建议:

  根据后台数据,对用户分享应用分发率、次数等数据进行综合统计,让排序更符合大部分目标用户的需求。同时,“查看更多”上面的三种分享方式也可以替换成用户常用的分享方式。

  

  

  4.8.4 分析:

  设置功能区中收录字体大小、报告答案功能

  如左图,可根据朋友的个人情况选择字号,满足各种需求(如老朋友)

  举报答疑功能的设置是善意的。知乎一直在努力打造良好的社区生态,防止普通用户的操作行为影响整个社区环境的呈现,重蹈“劣币驱逐良币”的覆辙

  4.8.5 分析:

  字体大小设置仅针对答案部分,上题部分和下色带的字体大小没有变化。是否可以在首页设置中增加增加整体字体大小的选项,方便这部分有需要的用户使用?

  报告选项不断更新,对用户提出的其他选项的统计会给出更合适的理由列表

  

  4.8.6 下色带

  收录四个选项:

  没有帮助,谢谢,采集,评论

  知乎会根据每个用户的指标数据对答案进行排序,利用用户的判断和选择来知乎达到优化编辑操作的目的。

  4.8.7分析:

  在评论功能中,加载速度有时不够稳定。希望更新版本后速度和稳定性能有所提升;

  比如左图的评论界面虽然简单,但对用户体验来说不够合理。蓝色区域的评论右侧部分可以按照*敏*感*词*的做法,增加查看作者的选项,方便用户查看作者和作者。Q&A中其他朋友的意见和态度。

  评论呈现顺序有望优化,至少应该给用户选项:1.按时间顺序查看评论;2.先看最新评论(几条),再按时间顺序看评论(中间有观点)。完整评论选项,关注微博)

  今天的模式只有1,没有给出2选项,会导致两个问题:

  首先,对于呈现的热门问题,用户看到的评论可能是很久以前的,实时性太差,讨论深度可能不高于后者;

  二是当一个问题有几十或几百条回复时,用户添加评论后,默认屏幕界面出现在第一个评论的位置,即用户需要多次下拉加载评论看他自己的答复;同理,如果其他用户评论了自己,用户需要刷新学习相同的下拉多次才能看到对方的回复,不利于用户粘性的增加。

  改进建议:

  4.8.8 用户点击输入答案时,评论数累计,直到用户需要下拉3次加载新评论,输出评论样式为3到4条微博风格的最新回复,下面继续按时间顺序呈现;

  4.8.9 当其他用户评论完该评论后,用户点击该消息时默认停留在评论位置,无需用户自行搜索多次加载后。此外,用户自己的评论的颜色建议特别突出,比如添加彩*敏*感*词*标将其标记出来。

  4.2 交互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只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才有了可以称为APP的交互形式。知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到极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交互获得“点赞”的案例。

  

  4.2.1分析:

  点击“点赞”手势后出现的投票界面极为精简,符合大部分用户不想被“代表”,但愿意自己参与“建设”的心理。从设计上看,二级界面在原界面上方弹出,干净简洁。当您单击“同意”或“不同意”模块时,它会变成蓝色。点击屏幕其他区域返回后,“拇指”图形变为蓝色,数字变为蓝色。

  在原创基础上 +1 或 -1。让用户有一种他们真正参与的潜意识成就感。

  当您再次点击“拇指”图形时,您可以取消原来的答案并再次选择它。需要注意的是,取消原票或重新投票时,并没有刷新效果,即返回上一级菜单时显示的点赞数可能与界面中的显示不匹配,但显然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产品细节。

  

  4.2.2 分析:

  对于用户评论,点击答案时出现的选项,包括点赞、回复、复制、举报四个选项

  其中,“点赞”是手机最新更新添加的功能。当你点击“Like”时,回复下方的“拇指”图形也会变成蓝色且数字+1,再次点击图形时出现的交互菜单变为“Unlike”

  4.2.3 分析:

  新加入的类评论功能,让一群“懒惰的用户”动不动手指就可以支持评论中的妙语。

  同时,让优质的审稿人获得一定的认同感,力求消除一些“审稿人根本不能和作者吵架”的认知,促进审稿人良性的审稿环境。

  

  4.2.4 刷新方法

  从首页和从首页菜单进入的二级界面,刷新方式为“手拉下拉”方式。虽然这种交互方式已经成为大部分APP的标准配置,但对于很多中新用户来说还是不熟悉。从字体的选择上可以看出知乎对这部分的兴趣组还是越来越多,所以不妨在左图中的设置模块中添加一个刷新功能

  4.3 界面分析

  

  

  4.3.1分析:

  知乎App图标和导入页面以蓝色为主,画面干净简洁,引导大众对知乎的印象:没有杂质,简单具体

  用户下载、安装、点击App后出现的引导*敏*感*词*有6页。一方面,目的是引导用户全面熟悉知乎规则和玩法。该选项仍然处于引导用户注册和登录的逻辑流程中。不过,这里的几张引导图仍有待商榷,4 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4.3.2 分析:

  【发现】栏目1.9.8版对应上图左

  “知乎编辑推荐”2.0.1替换为右上方“秋季图书”的幸运抽奖

  不知道这样的设计能不能算是知乎下一步商业探索的尝试,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区域的宽度太大了,一张图几乎占满两个问题的陈述宽度,可以考虑适当缩小。

  4.3.3 分析:

  具体细分栏目下,界面由蓝、白、黑、灰几种简单的色调组成,符合知乎的简约产品风格

  4.3.4 分析:

  图标设计周围没有文字提示,大部分图标都具有极佳的沉浸式效果。对于“随机”图标,建议在用户第一次进入发现界面时给出指令交互。

  四。主要竞争分析

  知乎

  外壳

  社区导向

  知识、经验、意见

  技术,观点

  产品进化模型

  互联网大亨→技术→生活、体验

  科技科普→问答→线下教育活动

  目标群体

  各行业从业者、经验丰富的人、大学生、一二线城市的普通人

  技术爱好者、学生团体以及对技术中的某些问题有特殊疑虑的人

  周边产品

  知乎日常、众筹、写书

  线下教育活动

  这儿存在一个问题

  优势

  五号。商业模式分析

  虽然果壳也推出了问答模式,但似乎对知乎有一定的影响,着实让知乎紧张了一阵,但是

  总的来说,知乎在知识、经验、观点质疑领域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因此也有资本和空间慢慢尝试商业化进程。作为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创始人团队深谙“有用户才有可能”

  顺便,于是我慢慢做了一些尝试:

  用户为创业书籍投票,出书并上线《知乎日报》,整理知乎的内容,也让诺虎吓出一身冷汗。

  在我看来,知乎的商业模式方向如下:

  

  六。总结

  知乎 的未来很有可能。创始人团队也有理想主义情结,渴望创造分享知识的观点

  同时,它是一个没有重商业化痕迹,不影响用户体验的理想平台。

  抛开商业化的问题,知乎的社区生态可能是高管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评论中,朋友们常常觉得现在的知乎已经不是原来的知乎了。是的,随着用户基数的扩大,用户群的质量似乎在所难免。这时候也迫使知乎做出一个粗略的选择,那就是它未来商业化的目标群体是什么。毕竟,作为一个社区,它与微信不同。不考虑用户特点而推动商业化,必然会走上死胡同。

  具体来说,最初提出知乎的原因之一是“遵从民意”,即当用户面对微博上的各种名人和各种营销号僵尸粉不知所措时,< @知乎 给了一批掉丝用户露脸刷存在感的机会。高门槛、高逼格,让用户觉得自己只是浏览了知乎的答案,在做选择的时候有十足的存在感。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知乎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群另类的“大V”。普通用户的回答往往很难获得高票,大部分用户的主要操作行为还是浏览评论。整个产品生态的贡献其实并不大。

  不得不说知乎中的讨论在同类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高票答案下的评论区是剑剑影,高手的回复并没有答案精彩,但不和谐的论点,地图炮,偏左或偏右的答案不在少数。当然,其中大部分是有营养和精明的评论。报告制度需要不断完善。评论数量的限制与用户级别相关联。我想知道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效果。(*敏*感*词*模式)

  知乎的回答本质都是以提问为主,而这个环节在知乎的产品逻辑中并不“重”,提问者的认可度也不高。当然,用户完全有理由关注。回答者的精彩回答,然而 知乎 似乎对提问者提供的精彩问题表示“感谢”;我们经常看到热门答卷、热门专辑、合集等,热门【问题】点有差距,对于高质量问题的提问者几乎没有“奖励”。在我看来,这也是促进用户输出问题和完善知乎生态的重要一环。

  本文由作者吴坤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文链接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官方客服QQ群

微信人工客服

QQ人工客服


线